Wang Ruoshui

wpe11.jpg (2059 bytes)


 Resume
简    历

Writings
著    作

Obituaries

讣    闻

Photographs
图    片

Interviews
访    问

Condolences
吊    唁

Commemorating纪   念

Home

首    页

 

COMMENTARY-WANG RUOSHUI AND THE TRAGEDY OF A COMMUNIST IDEALIST

Jan.  22,  2002   (戴晴评论)

  

** 从王若水的病逝看左倾理想主义者 **

 

前中国人民日报副总编王若水不久前在美国病逝。 北京的作家戴晴认为,这位当

年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权威的一生,代表了中国一代左倾理想主义者 的悲剧。戴晴

的评论代表她本人的看法。

 

左倾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的悲剧

 

王若水走了。

以左倾激进而激扬革命,顺理成章地入党掌权,却因依然怀抱纯洁理想而质疑革

命。这样的人物,在中国还剩几个?

 

生于1920年代中期的王若水,与比他早生了七、八年的陈涟、袁永熙夫妇,(我

们还可以在这个名单上再加上傅作义的女儿、张学良的弟弟,富家女韦君宜,以

及一批当时名牌大学学生、外加年轻的胡风追随者们……),基本上是同一时代

、同一阶层、同一倾向、在没“经历过党内路线斗争的洗礼”时也基本具有同一

价值观的青年。

 

这批有根基、有学识、背叛了富有的家庭、对自己的理想和主义怀着宗教般热诚

的知识青年,大都被共产党网罗。我们已经从无数文艺作品中知道他们“在红旗

下宣誓”时候的如何热泪泉涌,但很少有人明了──无论在当时、还是后来早晚

不一地被冤屈、被折磨乃至凌虐至死之时──那些热情地向他们伸出“粗黑的手

”的工农同志,对中国革命前景的理解,与他们其实天壤之别。

 

人家受剥削的苦人儿要的是翻身解放、“老子打天下坐天下”,对王若水辈期望

的自由、民主不过当个好词儿听听。至于这些理想主义者仇视的贪污腐败、社会

不公、独裁专制等,在当时和泥脚杆子革命家期望的“打翻旧世界”,还来不及

起什么冲突。

 

王若水显然是作为地下党员进步学生,在刚一建国就受到当局重用的。那时候毛

泽东还常被称做毛先生,他主要的政治标记还是他的“新民主主义论”和“论联

合政府”。我们可以想象王若水们是如何把民主自由的追求放在一边,以执政党

员的骄傲和自信,建设新中国──而其中的一项,就是按照本党的安排来剿灭“

无产阶级”所不容的知识和知识的载体:知识人。

 

不知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,他怎么看待那一茬接一茬地经他参与(起码旁观)

而给灭掉了的他的师长辈。相信在他心底,对“资产阶级代表人物”独立的思想

与言论并没有如真正卖身钻营的文宣打手们那样的嫉恨,但胡适、俞平伯、梁漱

溟等人救治中国的方针,本来就与当年左倾激进派有差异,更何况如今已是“我

们的党”、“我们的新中国”、和赏识他才华的“我们的伟大领袖”。

 

直到大饥荒之后,王若水还没有和他的党拉开距离,虽说在《人民日报》中层干

部这样的位置上,他不可能一无所知。

 

历史上一个偶然(或许也可以说是必然)是,当毛泽东打算以文革来实现他的理

想时,他选择了上海的左派,而把王若水等正宗喉舌们撂到了一边。王若水做下

的一件有名的事是批评激进色彩比他们还鲜亮得多的张春桥、姚文元。这是他第

一次没有对党的主流亦步亦趋,但他用的依旧是给当今密折奏事的传统手段;而

进言的对象,实际上正是左倾激进的总代表。到了这时候,他还没有明白以激进

为底色的对专制的妥协,其实是他们这批理想主义者对自己理想的背叛。

 

估计随后十年的冷板凳,使他从一名毛泽东思想宣传家,退到列宁主义,再退到

马克思主义。中国依旧是共产党的天下,不按照中共化的理论体系发言,哪怕抬

出来的是老鼻祖的“人道主义”,也为当局所不容。

 

王若水思路清晰、思想缜密,为人聪敏又温和。他不是靠钻营而是凭才干做到“

喉舌”副主管的高位的。而以他所登上的位置不再窥测攀附,而是站起来代表自

己发言,总因为内心有点什么没有泯灭。

 

虽然不幸成了当局“清污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”首当其冲的靶子,直到生命的

晚期,王若水仍不是一名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派知识分子。他们青年时代的献身、

壮年时代的屈从与妥协,进入老年后有限的觉醒,其实是二十世纪初一批激进的

理想主义者,在中国这特定舞台上客串的一场悲剧。